在7月2日召開的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正式發布2023年“科創中國”系列榜單。我校鄭裕國院士團隊薛亞平教授課題組的“生物無機胺化技術”項目入選先導技術榜單。
利用胺化技術可以生產手性氨基酸、手性胺等含氮化合物,用于農藥和醫藥的生產,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美元,市場需求巨大。然而,傳統有機胺化技術存在諸多缺陷,如構象和組分不可控、副產物復雜、收率低等。
針對目前有機胺化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該團隊結合先進的生物催化技術與合成生物技術,在國際上率先發明了“生物無機胺化”產業化技術。技術以高立體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的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無機氨為供體,不對稱胺化合成系列手性氨基酸和手性胺,具有立體選擇性高、分離純化簡易和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克服了傳統有機胺化方法構象和組分不可控、副產物復雜和收率低等諸多缺陷,實現近100%的選擇性與近100%的轉化率。通過工程技術開發,利用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實現了超過千個控制點的實時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和反饋調節,全自動化參數采集與控制,使生產效率提高50%,勞動強度降低70%以上。作為典型應用之一,實現了高光學純L-草銨膦的萬噸級生物智能制造,其技術水平分別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鑒定為“國際領先”。
自2020年起,中國科協已連續三年發布“科創中國”系列榜單,持續聚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推出領頭雁、樹立風向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鄭裕國院士團隊科技成果已連續第三年入選該榜單。三年來,榜單影響力持續擴大,共征集到先導技術榜、技術經理人先鋒榜等各類榜單3781項,遴選發布了其中870項產學研融合典型成果、機構和人物。系列榜單的發布促成了117項入選項目與高校、產研院、孵化器、投融資機構、企業等的交流合作。